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死时刻:乌江架桥的传奇故事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军曾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而抢渡乌江无疑是其中最惊险的一役。当时,红军在湘江战役中遭受重创,兵力锐减,形势岌岌可危。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必须在敌军合围之前迅速渡过乌江,否则将陷入全军覆没的绝境。然而,乌江水流湍急,江面宽阔,外国专家甚至断言此地根本无法架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年仅19岁的小战士石长阶挺身而出,献上奇计,利用当地资源成功架设浮桥,帮助红军顺利渡江。这一壮举连毛主席都赞叹不已,称红军中“有神人”。今天,就让我们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了解这位默默无闻的“神人”如何创造奇迹。
前有乌江天险,后有十万追兵
1934年初,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被迫踏上长征之路。蒋介石调集重兵,企图将红军彻底消灭。尤其是在湘江战役中,疲惫不堪的红军面对40万大军的围剿,伤亡惨重,损失超过3万人。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党中央果断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由毛主席临危受命,决定强渡乌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展开剩余79%然而,蒋介石并未放弃追击,他迅速调集周边部队和地方武装,企图在乌江边再次形成合围,一举歼灭红军。此时,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红军若能抢先渡江,便能摆脱追兵,重获生机;若被敌军抢先封锁江岸,则全军覆没只在旦夕之间。
面对滔滔江水,红军内部也出现了分歧。部分人认为,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渡江几乎不可能,一旦渡江过程中遭遇敌军半渡而击,后果不堪设想,乌江很可能成为第二个湘江,导致红军再次遭受毁灭性打击。有人提议改道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以增强实力。然而,毛主席深知,这正是蒋介石设下的陷阱。他果断决定:唯有强渡乌江,才能彻底打破敌人的包围,为红军赢得喘息之机。
天堑难越,如何架桥?
尽管强渡乌江的决定已经做出,但真正执行时,困难远超想象。当时红军的装备极其简陋,连基本的枪支弹药都难以保障,更别提专业的架桥工具。而乌江水流湍急,江底暗礁密布,外国专家曾断言此地根本无法架桥。难道唯一的生路就要断送于此?红军将士们却不信邪,决心挑战这一“不可能的任务”。
1935年1月2日,工兵营营长王耀南奉命率部抵达乌江江界河渡口,要求在1月3日之前架设一座浮桥,确保大部队顺利渡江。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工兵指挥官,王耀南曾多次为红军架桥,但当他亲眼目睹乌江的险峻时,仍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此前,红军已尝试两次渡江行动。第一次,红一军团2师4团团长耿飚挑选了7名水性极佳的战士,试图趁浓雾掩护游过江心,但敌军警惕性极高,战士们尚未抵达对岸,便遭到猛烈炮击,架桥用的缆绳被炸断,行动宣告失败。第二次,18名战士乘坐3只竹筏强渡,然而,他们出发后便杳无音信,很可能已全部牺牲。
时间紧迫,刘伯承亲自带着工兵营和炮兵连赶到江边,下达了“3日内必须架桥成功”的死命令。此时,薛岳率领的10万追兵距离红军已不足100公里,按照国军的行军速度,最多48小时即可抵达。红军必须争分夺秒,否则将陷入绝境。然而,面对乌江高达4米/秒的流速,没有专业工具和材料,架桥的难度堪比登天。
小战士献奇策,创造军事奇迹
敌军早已预料到红军会尝试渡江,提前收缴了沿岸所有船只,并在对岸布下重兵防守。工兵营长王耀南一筹莫展,就连精通工程学的何涤宙也认为,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架桥“绝无可能”。然而,时间不等人,敌军不会因红军的困境而停止追击。
在紧急召开的军事会议上,王耀南号召全体战士集思广益。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19岁的小战士石长阶站了出来。他自幼在长江边长大,熟悉水性,仔细观察乌江后,他提出一个大胆的方案:利用江边茂密的竹子,剖开制成篾绳,这种绳索遇水后反而更加坚韧,再铺上竹竿,即可搭建简易浮桥。王耀南立即试验,发现效果极佳,材料问题迎刃而解。
在石长阶的建议下,工兵营迅速行动,砍伐竹子、编织绳索、扎制竹筏。然而,要让3万红军快速渡江,仅靠一座浮桥远远不够。关键时刻,当地百姓挺身而出,纷纷赶来协助红军架桥。许多老乡甚至冒着枪林弹雨,帮助战士稳固浮桥,确保大部队顺利通行。
后来,这一壮举被军事专家誉为“世界奇迹”——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红军不仅成功架桥,还在敌军追击下完成渡江,堪称军事史上的传奇。毛主席听闻后,盛赞工兵营的智慧与勇气,尤其称赞石长阶为“神人”。遗憾的是,这位年轻的英雄在架桥过程中不幸牺牲,他的背包里还留有一封未寄出的家书,成为永恒的遗憾。
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红军的坚韧与智慧,更彰显了军民鱼水情的伟大力量。乌江架桥的传奇,将永远铭刻在革命史册之中。
发布于:天津市富深所配资-炒股票加杠杆-杠杆配资-按天配资利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