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神参观。
□文/摄 本报记者 李淅
在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241号的东北烈士纪念馆入口外墙上,“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旧址”的标牌分外醒目,它如同一道历史的“伤疤”,昭示着这座建筑的另一重身份。
“1933年至1945年间,这座建筑曾沦为‘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该警察厅对当时的‘哈尔滨特别市’辖区广大人民的抗日救国斗争进行了残酷镇压,包括赵一曼在内的无数抗日志士在此被关押、刑讯或惨遭杀害。”东北烈士纪念馆副馆长于文生引领记者步入馆内,一段历史瞬间穿透时空扑面而来,“可以说,这座建筑是伪满政权充当日本侵略者爪牙、残酷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的铁证,更是中华民族在深重苦难中挺立不屈的永恒丰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于文生说。
这座由俄罗斯建筑师尤·彼·日丹诺夫设计的典雅建筑,于1928年破土动工,1930年竣工,是为“东省特别区图书馆”所建。然而,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彻底改写了它的命运。1933年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的十二年间,这座建筑被强占为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一度成为镇压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和反满抗日爱国志士的“人间炼狱”。1948年,在这座浸透英烈鲜血的旧址上辟建了东北烈士纪念馆。
展开剩余64%“当时,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的罪恶触角伸到了哈尔滨的各个角落——在政治上残酷镇压东北人民的反满抗日活动,在经济上不择手段掠夺财物,在思想文化上进行专制统治,妄图控制人们的思想言论等自由。”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地下一层的《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遗址及罪恶展》展厅,于文生讲起了那段沉重的历史。
展厅内,一张张记录着日本侵略者残暴罪行的照片,一件件承载着抗日英烈忠魂的历史资料,无声控诉着那段血泪历史。生锈的“滚地笼”铁刺狰狞可怖,狭小的“钉笼”内壁布满森然尖钉,冰冷的脚镣手铐沉重如石……东北烈士纪念馆依据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复原了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当年的场景。这沉浸式的展览,是对侵略暴行最震撼的控诉,也是对牺牲英灵最深切的缅怀。
一位驻足于“刑讯室”复原场景前的大学生,含泪对同伴低语:“他们对抗日志士施用电刑、灌辣椒水、坐‘老虎凳’如同家常便饭,难以想象,人性之恶竟会至此!”
“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绝不仅是地方性的殖民统治机构,它还是日本关东军实施细菌战、进行种族灭绝的帮凶。”于文生语气凝重地说。
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与臭名昭著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建立了罪恶的“协作”关系,他们将抓捕的抗日志士甚至大量中国平民,经此中转,送往位于哈尔滨平房区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成为活体实验的牺牲品。众多中国同胞在此被标注为“实验材料”,踏上了不归路。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沾满的,不仅是抗日志士的滚烫热血,更是万千无辜平民的冤屈亡魂。
当黎明的曙光终于刺破黑暗,这座饱经沧桑的建筑浴火重生,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1948年10月10日,东北烈士纪念馆建成开馆,至今已走过七十七载岁月。2013年,“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旧址”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昔日的血腥魔窟,如今已成为蜚声中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着无数参观者慕名前来追寻历史、缅怀英烈。建馆以来,东北烈士纪念馆通过原创展览、引进展览、合作办展等方式,推出专题展览500余个,累计接待各界观众5000余万人次,持续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凝聚民族奋进的磅礴力量。
“每一次对历史罪证的凝视,都是对侵略暴行的强烈谴责;每一次对烈士英魂的缅怀,都是对和平的深情呼唤。”记者遇到了11名远道而来参观的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他们说:“我们此行是来哈尔滨开展‘红色之行’暑期党史学习实践活动。回校后,我们将把此行的所见、所闻、所思,转化为‘追寻龙江记忆,传承抗战精神’的主题宣讲,号召青年铭记历史,珍视和平,传承抗联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贡献我们的青春力量!”
走出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旧址,一曼街上阳光灿烂,车水马龙。回眼望去,这座建筑无声耸立,深邃地“凝视”着苦难的过去,也坚定地“注视”着光明的未来。它似一座滴答作响的世纪警钟,时刻提醒着人们:以史为鉴,吾辈当自强不息!
发布于:北京市富深所配资-炒股票加杠杆-杠杆配资-按天配资利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