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随着三峡集团江苏大丰海上风电项目9号机组叶片缓缓转动,我国目前离岸距离最远的海上风电项目实现首批机组并网,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坐拥954公里的海岸线和3.75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江苏省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独特,在我国海洋经济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此前发布的《2024年江苏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以下简称《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江苏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0046.2亿元,同比增长6%,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3%。
不过,在海洋经济取得一系列发展成绩的同时,江苏省还面临着海洋经济结构有待升级、涉海创新能力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短板。这也成为江苏省海洋经济从浅滩驶入深海、从“沿江轴”迈向“沿海轴”跃迁的发力方向。
“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彰显出江苏省深入推进全域协调发展与‘向海发展’战略的实际成效。”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何建华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整体来看,江苏省海洋经济体量与其经济大省地位的匹配度还不高。改革开放以来,以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为代表的江南“沿江轴”实现率先发展、增长动能强劲;地处苏中、苏北的通盐连(通州、盐城、连云港)“沿海轴”发展则相对滞后,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激发。
船舶、海工产业成“顶梁柱”
船上的绞车缓缓转动,甲板两侧的耙头和耙臂管被吊起后沉入水中,与船体舷侧的吸口连接。泥泵启动,水底的泥沙通过耙头沿着耙臂管被源源不断地吸入船体腹部的泥舱。这是在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中,一艘挖泥船正在进行疏浚作业的场景。
“主角”是新一代“疏浚神器”——15000方舱容双燃料动力耙吸式挖泥船“新海鲟”轮。2024年9月,该轮在江苏省南通市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交付,由上海振华重工(600320.SH)下属的振华海工建造。
振华海工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海鲟”轮代表双燃料动力耙吸挖泥船技术的最新水平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填补了我国清洁能源挖泥船设计建造空白,并首次在国内实现了典型工况条件下的“无人疏浚”功能,是长三角船舶海工技术积累和产业沉淀的标志性产品。
记者了解到,以振华重工为代表,南通市集聚了中远海运、招商局重工等370家规上企业,组成了高技术船舶海工产业链,成为我国第二大船舶和海工基地。南通市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约占江苏省的1/4,船舶、海工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的1/10和1/4。
“中国造船看江苏,江苏造船看靖江。”据悉,泰州市下辖的靖江市是我国造船第一大县级市,每年的造船完工量几乎和整个日本相当。近年来,靖江市开始在绿色造船方面下功夫。
不久前,江苏扬子泓远造船有限公司绿色高技术清洁能源船制造基地项目在靖江市新桥镇开工。“我们利用长江岸线1234米,计划建设30万吨级造船坞、20万吨级舾装码头、10万吨级港池舾装码头各一座,预计缴纳税费超3亿元。”上述项目负责人表示。
船舶、海工产业是江苏省海洋经济的“顶梁柱”,均位列全国第一。《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江苏省三大造船指标实现“16连冠”,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达到2281.8万、5225.7万、9825.4万载重吨,分别同比增长18.3%、48.8%、49.9%,实现行业增加值380.8亿元,占全国的27.8%;海工装备制造实现行业增加值270.6亿元,占全国的26.2%。
据介绍,2023年,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签署船舶海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力争到2025年船舶、海工产业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达20%左右。
海上风电走向深水远岸
在盐城市大丰区东北方向海域,有98台风电机组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三峡集团江苏大丰8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据悉,该项目由4个场址组成,其中H8-1#场址中心离岸距离80公里,最远点离岸距离85.5公里,是我国当前离岸距离最远的海上风电项目。
2024年12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海上风电项目用海管理的通知》,对海上风电项目空间布局、节约集约、用海审批、生态用海等方面提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强调推进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布局。
据项目负责人刘宇介绍,三峡集团江苏大丰8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配套建设2座20万千瓦海上升压站和1座40万千瓦海上升压站,总装机容量800兆瓦,将在今年12月底前实现全容量并网,预计每年将生产清洁绿色电能超26亿千瓦时,可满足约110万个三口之家的全年用电量。
“项目还将探索空中发电、海中分层养殖的海洋资源立体化开发模式,布局海水淡化技术,进一步利用海洋空间和资源,提高海上风电场的长期经济效益。”刘宇进一步表示。
上述《统计公报》指出,江苏省拥有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研制基地。仅盐城市一地,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就占全国的4成以上。2024年,江苏省海上风力发电量3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累计装机容量达1183.3万千瓦,两项数据均位居全国前列。
锚定海洋新能源发展方向,江苏省还印发了《海上光伏开发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计划到2027年,江苏省海上光伏累计并网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左右;到2030年,全省海上光伏累计并网规模达到1500万千瓦以上,力争达到2000万千瓦。
4月29日,位于南通市如东县的“光氢储一体化”40万千瓦光伏项目顺利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宣告这座大型“海上绿色电站”全面投运;6月25日,发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
“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集光伏发电、氢能生产和储能于一体的‘综合能源利用+滨海生态治理’项目。”据国华投资江苏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总装机容量40万千瓦,年均上网电量约4.68亿千瓦时,可满足70万居民一年的用电量。
上述国华投资江苏分公司负责人进一步表示,该项目将配套建设60兆瓦/120兆瓦时储能站、制氢能力1500标方/小时及加氢能力500公斤/天的制氢加氢站,实现绿电就地消纳、转化应用,全面助力当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通盐连“沿海轴”是关键增量
以船舶、海工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持续领跑,海洋风电、光伏发电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共同助推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在2024年首次突破万亿大关。
不过,“海洋大省”江苏省与实现“海洋强省”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与江苏省GDP体量相当的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已突破2万亿元。
何建华分析称,江苏省海洋产业结构相对偏传统,转型升级仍有较大空间,尤其是海洋服务业发展不充分,海洋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涉海创新能力不够突出,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足;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占比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海洋高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偏弱;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相对滞后,沿海南通市、盐城市、连云港市城市能级不高、支撑能力不足,同时沿海城市之间的“失衡”现象较为明显。
江苏省实现海洋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通盐连“沿海轴”是关键增量。2025年2月,江苏省首个《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发布,提出构建海岸带及海洋空间发展的总体格局,并统筹落实多重国家战略,有效衔接陆域海域空间布局,系统谋划构建海岸带地区“三纵三横三门户”。其中,“三门户”即连云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枢纽港、盐城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
南通市通州湾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陆忠华表示,通州湾示范区因陆海统筹改革而生,作为南通市沿海开发的主战场,依托紧邻上海市的窗口优势、出江入海的通道优势以及优质港口、岸线、土地资源优势,正加快打造江苏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据陆忠华介绍,通州湾示范区瞄准深远海装备、氢能、储能等未来产业研究布局,推动中石油绿氢制造项目落地。依托驼航重载无人机项目,联动电子信息园控制系统、电路板等低空经济产业链项目,实现在近海探测救援、近海运输等领域取得突破。依托新型能源综合集成优势,规划建设智算中心,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何建华认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国谋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是一片潜力巨大的“蓝海”。对于江苏省而言,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由“海洋大省”迈向“海洋强省”,向海图强是必然选择。应借鉴参照苏南地区的苏锡常“沿江轴”发展模式,将通盐连打造成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沿海轴”。
富深所配资-炒股票加杠杆-杠杆配资-按天配资利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