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是古代读书人追求仕途成功的独木桥。但现实无情,并非每个学子都能平步青云,赢得功名与财富。晚唐诗人罗隐,正是这种情况的鲜明写照。
他持续十多年参加科举考试,但从未成功。这些年里创作的大量自我解嘲诗作,塑造了他在后人眼中的“负能量诗人”标签。罗隐难道是彻底的失败者吗?他的人生历程,确实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少年时,才华炳然可知
罗隐,本名横,表字昭谏,是唐代钱塘(现今杭州)官宦世家的子弟。他的祖父罗绎,曾任县令,政绩斐然,使楚州境内秩序井然。罗隐的父亲罗晋,亦效仿祖辈,担任了知县之职。
出生于这样的家庭环境,罗隐自幼便深受官场文风的感染。他表现出的才智和文采,也赢得了父辈们的认可。六七岁年纪,罗隐就能写诗作赋,字句间流露出童真,却也不缺少风骨。老一辈们看在眼里,无不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相信他将来必定能有所作为。
罗隐年纪尚轻之时,此类佳话便已在杭州城内广为流传。众人无不盛赞这位堪称“才貌双全”的少年英才,其声势一时甚至超越杭州西湖的旖旎风光。俗话说得好,“少年俊彦云集”,罗隐的诗词声誉,正是在这个年纪声名鹊起,轰动一时。
到了二十岁刚出头,罗隐已经在江东一带声名鹊起。不只是杭州本地的人,就连远在数百里之外的州县,也有很多人在称颂这位“小诗翁”的才华。也许当时的罗隐还比较腼腆,他不会以才华出众的姿态自居。不过在他内心深处,应该也为自己年纪轻轻就有所成就感到自豪吧。
一个天赋出众的年轻人,又兼出身优越,理应平步青云。罗隐确实有心借助科举步入官场,达成他的抱负。可考场上的严酷境况,却与他过人的能力大相径庭。
十余年科场惨淡,自嘲成风
公元859年,即大中十三年,罗隐二十七岁那年,初次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怀着满满的期望抵达了长安,然而他未曾料到,这一举动竟预示着他将在仕途上遭遇十多次的挫败。
罗隐在初次参加科举考试时,依然保持着平素豪放的写作风格,他在对策文章里严厉批评了朝廷的诸多弊病,言辞中充满嘲讽。或许考官们也认可他的文采和身处困境的气节,但最终还是不敢逾越规矩。那些过于尖锐的言辞,导致主考官鲁宗之、韩泰二人不得不给罗隐判定为“格式不合”的满分零分。
罗隐在考场上遭遇了首次失利,这并没有让他心态失衡。他视这次尝试为偶然,认为未来还有很多机会,无需因此沮丧。因此,他在长安城停留了一年多时间,继续为下一次考试做准备。这次,罗隐完全按照考试规范撰写了八股文。尽管文章才华横溢,符合要求,但主考官依然对他这种过于显露才华的作品有所顾虑。最终,虽然文章切中了主题,他还是被淘汰了,没能被录取。
两次挫折在他心里投下沉重阴影,他模糊意识到,考官们可能刻意为难他,但他还是拼命控制住不满,认定这不过是偶然现象。
在京城继续逗留了十二个月,罗隐决断要参与下一回的科举考试,争取一鸣惊人。这次,他格外注重分寸,文章的笔调收敛得很隐蔽,所有锐利之处都加以掩饰。然而,即便如此,批阅试卷的官员们仿佛还是能察觉到文字间隐含的异常。结果,罗隐再一次落选了。
接连三次的失利,仿佛终于引爆了罗隐内心积压已久的愤懑。或许他向来坚信自己的才能,因而无法将这样的结局完全归咎于自身。在满腔的恼怒之下,罗隐创作了毕生第一首充满愤慨情绪的诗歌《金钱花》。
诗中描绘美景环绕,香气弥漫,草木依偎着走向秋天。这种景象并非针对科举考试,而是隐晦地批评了那些不称职的官员。然而判卷的官员们似乎心领神会,这些话语实际上揭露了政府机构的弊端。因此在这一年,罗隐又一次未能通过会试。
罗隐耗费四年光阴却屡遭挫败,这使他心中对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最后一点憧憬逐渐破灭。他无奈地认输了世道的无情,从此踏上了漫长的苦熬岁月。他在长安城里邂逅了歌女云英,这位才貌双全的女子,或许成了他孤单生活中的唯一精神寄托。
大中十七年,即公元八七三年,罗隐获得了他人生中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尽管经历了五年的漫长等待,他依然无法忘却初次落第时的苦涩感受。策论文章中大量运用辛辣的讽刺手法,似乎预示着他的仕途不会顺利。最终,罗隐再一次与科举高中的名单无缘。
青春岁月里,若两人志向高远却难遂所愿,难免会感到失落。罗隐与云英,都是有远大志向的。隐这一年遇见云英,两人对视时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同时也意识到缘分或许只能在长安城里发生。
大中二十年,即公元八七六年,又过了一年,罗隐再度参加会试,神色疲惫。他在京城已经滞留十多年,却屡次遭遇挫败。他提交的策论言辞依旧锋利,如同在抒发内心的愤懑。然而,阅卷的官员们早已对这类文章习以为常,第六次未能中选的情况,根本在意料之中。
屡次挫折,似乎已经消磨了罗隐原有的豪情壮志。他越发无精打采地穿行于长安街巷,碰到那些衣着光鲜的士子们,目光中怎能不流露些许羡慕和妒恨?值得庆幸的是,知音云英仍会在酒楼与他谈天说地,聊作排遣。
第七次、第八次,屡次尝试科举的罗隐仿佛已经心灰意冷。他甚至不再费神构思文章,径直在考卷上宣泄个人情感,结果不出所料再次遭遇挫败。倘若说先前罗隐尚存些许期盼,那么现在他内心应该彻底绝望了。
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三十多年,罗隐如今已是头发花白的成年人了,有时经过长安城那个熟悉的街巷,他到底是惦记着云英的身影,还是想起自己糟糕的做官经历,这些已经无法弄清楚了。
往后接连的几次科举考试,罗隐好像都失去了参与的意愿,也许年迈体衰也不适合他在考场奋力拼搏,他就那样在故乡享受了人生最绚烂的时光,但最终却毫无建树。
十余年科场惨淡,自嘲成风
遭遇接连不断的挫折,罗隐开始在诗作中抒发感慨。他写给一位歌妓的《赠妓云英》最为知名,诗中写道:“我尚未显达卿未出阁,或许我们彼此都未达预期。”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现实的无力感与失落情绪。
有部分研究者指出,罗隐落第的缘由在于其作品中充斥着大量影射时政的言辞。这些言辞触怒了主考官员,促使他们利用职权进行报复,从而有意识地贬低罗隐的才能。
不管怎样,承受了十多年倾注心力却毫无建树的心酸,罗隐已经不再相信科举。他动用更加尖锐犀利的文字,抨击当今的诸多黑暗面,并且认为这些弊病源自科举机制。
《金钱花》这首诗作,就用金钱花来比喻科举中的不良风气。假如让这种花能够被收藏,肯定会被权贵们大量采挖。这样的诗句,点明了当时科举考试被权势者把持、权与钱相互勾结的黑暗现实。
罗隐屡遭仕途挫败,遂将名号改为“隐”,此乃其意欲避世隐居,不再与世俗争斗的表现。
罗隐还写了些自嘲的诗作,让后人很感兴趣。比如他和云英都有过不顺利的经历,罗隐就写了《赠妓云英》这首诗,里面说:“我们没成名也没出嫁,也许都算不上出类拔萃。”这首诗的调子很悠扬,表达了对年轻时就没能干成大事的遗憾。
一个富有才情的诗人,面对世俗的挫折也不会因此倒下。罗隐在文学界,依然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许多显贵纷纷请他去做客,好有机会欣赏他的新诗篇。就拿当时的宰相郑畋来说,他对于罗隐的诗歌总是赞不绝口。
郑畋的千金对这位江东才子颇为敬重。她时常品读罗隐的诗词,深陷其中。郑畋留意到女儿的心思,便萌生了将她许配给罗隐的念头。此举堪称知遇之恩,必将助罗隐获得宝贵机遇。
不过愉悦时光短暂,郑家女子初次遇见罗隐本人,就由于容貌普通立刻对他失去了好感,随即转身离开。这更加凸显了凡夫俗子的浅薄,总不能识别真正的内在与修养。
然而,不难推测,屡次经历人生重大挫折的罗隐,大概早已对权力角逐感到厌倦了。他最终决定离开都城,回到家乡,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壮志难酬,方显大家本色
罗隐仕途不顺,却并未磨灭其文学追求。那个时代,凭借他的才华,他在文坛上依然享有顶尖地位。众多官员和富豪纷纷请他做客,他的诗作也深受权势人士喜爱。
郑畋担任宰相期间,对罗隐的才能极为看重。他甚至打算把女儿嫁给他,以此促成两家地位相仿的婚事。不过,由于罗隐外表普通,郑家的女儿在看了他一眼之后,立刻就对他显露出的才华失去了兴趣,从此不再背诵他的诗作。
能够看出,外表和才能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但是社会上普遍的看法却经常把这两者等同起来。
罗隐在文学领域依然有一定地位,不过仕途的挫败使他不再相信当前的社会现实,于是他决定离开都城,回到故乡杭州,从此过着放任自流的日子。
在故乡那些时光,罗隐总是一个人在西湖旁低吟,表达他那些自由又伤感的篇章。望着湖里轻轻摇晃的水波,不知他心里更加动荡。他经常在作品中写下“日子像水一样起落,心事向谁诉说”的词句,感叹自己这起起伏伏的人生,究竟该对哪个方向诉说。
西子湖边那条罗隐常去的小路,后来被称为“罗隐居”。每当人们想起这位文采出众却命运多舛的诗人,杭州市民总会感到惋惜。罗隐的才干本应辅佐朝廷,但他最终却只能栖身湖畔,实在令人叹惜。
罗隐到了老年才得到转机,那时他已经55岁了,这都要得益于刚刚当上吴越国君主的那个有见识的人,就是钱镠,他立刻发现了罗隐的才能,于是任命他负责好几个重要的职位。
罗隐在钱镠的赏识下,原本消沉的心境焕然一新,表现出了极高的工作能力。他曾经担任过钱塘县令、司勋郎中、给事中这些官职。到了晚年,他生活富足,没有任何烦恼,行为举止中也不再流露出当年谋求官职时屡屡受挫的苦闷。也许在他站在官府大厅迎接宾客的时候,有些人会认出他就是那个曾经金榜题名却一度落魄潦倒的“江东才子”。面对这样的过往,不知道年长的罗隐,内心会不会泛起一丝涟漪?
罗隐身为地方官员,其施政深得民众拥戴。他推行的新时期施政思路,核心是“以民为先”。罗隐深入杭州百姓,体察民情民意。随后他倡导推广农业技术,并鼓励开垦荒地发展屯田。农业产出的提升有效平抑了市场物价,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改善。在征收常规赋税之外,罗隐不顾他人反对,实施多项惠民措施。
主要是增强公共支持力度,降低民众所承受的压力,向困境中的人提供援助。这一做法在当时堪称破天荒的决策,使得罗隐在辖区内获得了广泛的尊重,充分体现了“顺应民意者能统治国家”的道理。
晚年回到家乡,重新达成夙愿,对罗隐而言实属意料之外的喜悦。然而,往昔的潇洒不羁仿佛早已随着时光流转而消逝。他当下,只愿凭借自身尚存的力量,为民众提供一些切实的便利。与其说他渴望的是官场中的成就,不如说是在借此来弥补内心长久以来的缺憾。
罗隐掌管地方的五六年里,杭州的进步十分显著,城市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态势。然而,公元874年前后,一件突如其来的坏消息打破了此地的平静。
此事起因于当年与罗隐有过一次短暂交会的歌女——云英,她在长安漂泊多年,罗隐早已许久未收到云英的消息,没想到再次相遇的契机竟如此惊心动魄。
云英先前自长安离去,后来流寓辽东,最终与一位名为黄巢的农民起义领袖结为夫妻。黄巢的势力逐步壮大,不久便发动了影响深远的叛变。又过了几年,黄巢终于兵临杭州城前,与往昔的挚友重逢。
那场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让罗隐心神不宁。城池被攻破的那一刻,他没弄清楚周围的情况,只觉得头脑昏沉,挥之不去的是云英往昔的身影。他不知道云英现在怎么样了,是否平安。各种不确定的情况让他心情复杂,很长时间都无法平静下来。
在动荡之中,罗隐原打算找到云英,向她说明目前的状况,然而一座遭遇战乱的城市里,到处都是哭泣着奔逃的人群,他四处寻找却一无所获,于是决定不再继续,等到逐渐适应了失去的感觉,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可能早就不再介意,人生变幻莫测,未来还很长,再次见面的时候,他一定要重拾往日的情谊。
结语
黄巢叛乱平息后没过多久,罗隐便在时光的冲刷下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他弥留之际,吴越国君主钱镠特地前往探视,感慨万千地感叹:黄河总会有水清浪静之时,但后世恐怕难以再见到如此出众的才俊了。
昔日的科举落第者,现在竟然得到君王的深切悼念。这更加表明,罗隐的才学并未因为官场不顺而有所减弱。
志向尚未实现,却于晚年绽放出夺目光彩。他在《自遣》诗作中曾言:“得意时放声歌唱,失意时安然处之,满怀忧思也自得自在......来日若愁,来日再愁。”遭遇挫折便放声高歌,获得成就则从容淡泊。
波澜壮阔的人生,足以成就他千古伟大的诗人品格。
富深所配资-炒股票加杠杆-杠杆配资-按天配资利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